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两个经济大国双边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态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产业供应链安全受到威胁。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阶段,全面迈进实现“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新征程。我国于2020年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力争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并于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图片

进入新时代,面临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等一系列重大而繁重的战略任务,应对“大变局”,实现“大变革”,中国工程界必须拿出应对方案!这既是我们的职业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程创新思维,利用工程哲学指导工程创新实践,为实现各项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应对新挑战,唯有推动变革,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才能实现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工程哲学指导创新实践,推动大转型,实现大变革,关键是要培育工程创新思维。培育工程创新思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从3个层面进行推动:一是战略思维创新,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哲学理念,推动工程战略思维的顶层创新;二是路径结构创新,通过统筹布局协调发展,实现系统优化,推动工程实施路径创新;三是环境基础创新,聚焦教育文化等基础氛围的变革,培育创新实施的底层环境社会土壤。

一、战略思维创新

战略思维创新属于方向性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在工程创新体系中处于最顶层的位置,发挥核心作用。工程创新活动需要战略思维的指导作用。战略思维创新强调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简单→复杂→高层次再简单”的循环迭代,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实现螺旋式上升,实现战略思维层面的突破。无论是大型煤炭工程、石油冶炼化工建设,还是核电工程等各类工程,在其创新演进过程中,都应遵循“简单→复杂→再简单”的演替规律,这是工程哲学推动突破现有思维框架限制的切实体现。解决工程战略目标,由简单到复杂容易,但由复杂向更高层次的简单化演进则不容易,这种转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突破传统惯性思维,由“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以战略思维变革推动工程实践创新,本质上属于工程活动境界的提升。

王国维有治学“三境界”,人生也有“三境界”,即从年轻时的涉世不深,看世界万物都很美好,到随着对世界了解的增多,感觉处处都是烦恼,再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越来越能够参透人生规律,发自内心认为世界依旧美好,呈现“简单→复杂→再简单”的演替过程,人类工程实践活动同样也有“三重境界”,即早期项目较小,系统相对简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系统、组织架构越来越复杂;再到通过运用先进理念、技术装备进行系统优化,达到工程系统的再简化,将工程实践推向新的更高境界。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关键因素就是要努力改变传统思维定式,跳出传统思维约束,由做加法变为做减法。只有在战略思维层面实现变革和创新,才能有工程实践活动的变革和创新。

图片

图1 工程的三重境界

这里以煤矿工程的系统“简单化”为例,在工程实施的早期阶段,矿井规模小,工程技术要求简单,产能也很低,管理比较简单。随着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小矿井变成了大中型复杂矿区,技术要求变得复杂,为了解决安全事故等问题,就要不断增人员、增措施,系统不断复杂。每个矿井的生产服务、设备维修等一应俱全,但是却导致了机构臃肿,整个管理体制僵化。对于神东矿区这种特大型矿区,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战略思维、引入现代矿区工程理念和现代技术装备,走简约化的矿区发展道路,从传统的矿井组织形式转换为现代化采矿公司,采用专业化分工,进行专业化构建,采用积木式管理、裂变式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了生产效率,是矿区系统再次达到高层次的简单化。

再以核电工程建设为例,早期的二代加核电站,系统较为简单,经济性很好。后来受到9.11事件和福岛核事故的影响,第三代核电工程为了提高安全性,增加了防大飞机撞击的安全壳和多重安全系统,导致系统设计越来越复杂,核电工程的经济性和竞争力不断下降。在未来的第四代核电设计中,我们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通过变革性战略思维模式创新,善于运用“做减法”,结合现代智能技术、现代装备和新材料的应用,从整体上优化设计,使系统变得更加简化,实现本质安全。

图片

图2:核电工程的代际演替

创新的关键是思维模式的改变,需要突破传统惯性思维,在对客观实际透彻认识的基础上,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达到系统总体最优。以水电开发为例,金沙江中下游分属于多个集团开发经营,难以统筹协调。对于同一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应该站在全局视角统一谋划,采取一家为主、多家协同参与的模式进行开发,通过建设“龙头水库”,改善河流丰枯比,创新运行调度和利益分配的组织协调机制,提高全流域的发电整体效益(如图3所示)。

图片

图3 金沙江中下游河段阶梯级电站纵剖面示意图

二、路径结构创新

路径结构创新,要在前述变革性战略思维的指导下,通过改变工程路径,推动结构变革,统筹协调优化,在工程实施层面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这种创新在工程创新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中间位置,发挥关键作用。

在工程建设实践中,重大创新目标的实现,往往面临很大挑战,依靠传统的路径方法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从而必须找准路径方法,通过路径结构创新来实现相关创新目标。比如“双碳”目标,高质量发展目标,科技自主创新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只有通过路径和结构的调整优化,才能推动完成各项创新任务。

比如,我国能源开发和产业布局结构中,能源开发集中于西部和北部,而高耗能产业集中在东南,呈现逆向分布的结构特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碳”战略目标,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推动产业布局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发展路径方式的重大变革(见图4)。

图片

图4  能源及产业布局的路径优化

在能源和科技产业布局方面,必须突破现有路径结构,要在战略性创新思维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战略性统筹规划,西部地区战略发展主要以能源开发和转化为主轴,东部地区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轴,将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相结合,差异化、战略性布局东西部产业(如图5所示)。

图片

图5 东西部产业战略布局规划

在规划布局实践中,我们依托中咨产业数据库,对我国各类产业项目进行梳理,分析不同产业间的关联系数和相互影响,提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思路,通过调整东西部产业布局,努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真正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图片

图6  利用中咨产业数据库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

在能源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方面,可以考虑推动我国南北方形成火电与核电差异化、互补性布局,以减少长距离输电。西北部火电与风光电按科学比例布置,西南部水电加强全流域协调,充分发挥龙头水库的调节效应,通过路径结构优化实现全国范围能源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全国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奠定基础。

图片

图7 全国能源结构布局优化

三、环境基础创新

环境基础创新聚焦于关注工程创新土壤的培育,在工程创新体系中处于底层位置,发挥基础性重要地位。工程创新土壤的培育,涉及教育、文化、制度等各种复杂领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在推动工程创新中发挥着持续性的影响作用。

我国当前科技创新任务艰巨,过去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为集成创新。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取得工程创新的原创性成果,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文化、体制机制等基础性变革,培育创新实施的底层环境和创新文化的社会土壤,才能真正实现持久性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迈进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行的过渡,必须重视兴趣教育、包容性文化、政策机制等底层基础环境条件的变革。只有下大决心改变原有的文化、教育和体制机制,才能培育出“善于独立思考、全心投入科研”的创新人才,才能推动我国原始创新取得突破,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兴趣爱好是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兴趣能使主体散发出对特定事物具有强烈倾向性的心理作用,会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认知这种事务,为创新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我国在培养学生兴趣等教育体制方面与一些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关键在于知识积累和学习方式等环节值得反思,图8列举了我国与美国在教育体制方面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图片

图8 中国和美国在教育体制方面的不同特点

文化氛围是支撑创新活动持续推进的重要力量。社会应该构建包容性的文化,让不同特点的人才能够有更大自主权地开展创新,尤其要建立创新的容错机制,让科技人才敢于撸起袖子加油干,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扯辫子。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有利于孕育出适应科技创新的人才。培育适合科技人才生长的环境和文化土壤,才能实现从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

比如上汽集团制定了《创新项目容错管理办法》,成为我国第一家把容错机制写入公司章程的上市公司,办法中明确只要是符合公司战略方向、符合内控流程、未谋取私利,即使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在审计、考核等方面不作负面评价。这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探索。

政策机制是创新发挥作用的重要土壤。西方国家普遍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风险投资产业以及技术孵化、产业化推广的全套创新生态支撑体系,促使新技术可以快速得到验证并推向市场。美国2015年发布新版《美国创新战略》,从多个方面构建促进创新的生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投资创新的公共基础,包括投资基础研究,推进高质量的技术工程教育,开辟移民路径辅助创新经济发展,建设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2)激发私营部门创新,包括加强研究与实验税收抵免,帮助联邦资助的研究项目商业化,帮助创新的美国企业在国外提升竞争力;(3)营造创新者的国家,包括赞助公开竞赛,用奖励手段来激发民众的创造性,通过各种项目活动和公众科学来挖掘潜在的创新人才;(4)构建友好创新环境。包括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的反垄断执法,支持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要让一个大学带动一圈产业。比如,美国加州硅谷地区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的营造,发挥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孵化出苹果、谷歌、英特尔等众多知名高科技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创新中心。

我国目前的产学研体系虽然已初步形成,但是知识成果的转化速率还是较低,创新技术的落地还面临很大挑战,必须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

图片

综上所述,我国“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工程界面临巨大挑战,必须积极推动工程创新,从底层土壤、中间路径和顶层战略等不同层面进行全方位变革,实现战略思维创新、路径结构创新和环境基础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缺乏科学层面的创新,急需充分运用工程哲学思维武器,在对客观透彻认识的基础上,主观上不断积累、勇于突破,实施系统性变革措施,推动科学突破和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