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外经贸业务对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是这一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40年来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经营数据入手,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分成了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对外承包业务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并对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进行分析。

一.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情况回顾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对外援助,“坦赞铁路”是当时最大的援外工程项目。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按照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的情况、不同时期的业务发展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援外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78至1989年,积累提高阶段;第三阶段是1990-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2002-2008年,规模发展阶段;第五阶段是2009年至今,稳步增强阶段。

(一)援外起步阶段(1978年以前)

根据《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介绍,中国对外援助最早是从1950年开始,由帮助周边友好国家起步,当时主要是向朝鲜和越南提供物资援助。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范围不断扩大,援助对象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至70年代末,累计援助国家达到120多个。根据当时受援国的实际情况,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分别是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

成套项目援助是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援助资金,帮助受援国建设工厂或民用领域的工程项目。中方负责项目考察、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过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和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项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国使用。

成套项目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为越南、朝鲜两国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港口、桥梁和市政交通等设施,并援建一批基础工业项目,为两国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此后,成套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中国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见表1)。

截图.png

表1中国已建成援外成套项目行业分布(1950-2009年底)

注:本表数据不包括优惠贷款项目

数据来源: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虽然从表1中无法确定1978年以前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的具体数据,但从表中的援外成套项目统计数据依然可以判断,改革开放前中国企业对外援助的成套项目,是后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最早实践。

通过这些援外成套项目的实施,锻炼了队伍、提高了能力、积累了经验,也在受援国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为后来承揽新的项目打下了基础。随着这些受援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工程项目进入到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援外企业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也在受援国获得新的工程项目订单。可以说,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是在援外成套项目的基础上起步并发展起来的。

(二)积累提高阶段(1978-1989)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既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又可以带回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可能带动与建筑有关的国产工业设备和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出口。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外经业务的发展,在给予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支持政策的同时,还在资金等方面支持企业对外开展业务。

在1978-1989这12年间,虽然《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50家最大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合同额由1982年的1231亿美元下滑到1987年的740亿美元,但中国的对外承包业务却持续增长,198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亿美元,是1981年完成营业额的15倍,年复合增长率35%。

项目覆盖国家和地区更广,除中东、北非地区传统市场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扩展到南亚、东南亚、非洲、美洲、西欧和南太平洋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的合同额占总合同额的60%左右,成为我最大的区域承包工程市场。1980-198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增长情况见图1。

虽然这一阶段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体量还很小,业务发展也不均衡,但这一阶段企业经营领域日益扩大,除土建项目外,开始涉足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如电站、糖厂、化肥厂等,积累了大量项目经验。

此外,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外承包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工程竞标,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水平。企业群体也不断扩大,到1989年,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近百家。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为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1)

进入到90年代,随着各类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进入新的一轮发展周期。

一是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持续增长。1990年至2001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从16亿美元增长到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7%。除2000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完成营业额有所下降外,各年均实现增长(见图2)。

二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除了窗口公司外,部分生产企业、实体公司、专业公司和综合性公司纷纷进入,从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同时,部分实体公司与窗口公司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提高了业务水平和项目质量。这一阶段,经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公司数量也急剧增加,1990年底为91家,到1994年底增加到450多家,1998年增加到955家,2001年,取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的企业已发展到约1400家。

三是企业能力不断加强,进入90年代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和多元化方面更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公司整体实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并占据了一席之地。有23家中国公司进入ENR225最大国际承包商排行榜。企业承揽和实施项目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地域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更加广泛。

(四)规模发展阶段(2002-2008)

200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12亿美元。2002-2008年累计完成营业额达到1914.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1%,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最快的时期(见图3)。从2007年开始,年完成营业额增长超过百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呈现规模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式发展、企业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在发达国家市场有所突破。在巩固传统亚洲和非洲市场的同时,部分企业尝试开拓欧美市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继中国建筑在美国房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承建的美国热、冷轧钢板厂项目成为中国公司首次在美国本土工业建设领域获得总承包项目,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开拓美国等发达工程承包市场方面又有了重大的进展。

同时,实际参与海外项目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增高,承担10亿美元以上大型项目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五)稳步增强阶段(2009年至今)

从2009年开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海外完成营业额保持增长势头,2016年完成营业额达到1594.2亿美元,2009-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1%,2016年完成营业额是2009年完成营业额的2.1倍(见图4)。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家对外经企业的各项促进政策常态化、规范化,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企业能力大幅提升,市场开发成果显著。2009至2016年,企业利用出口信贷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新的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开发高端市场的努力已取得成效,工程项目已由传统的设备供货、施工分包、劳务出口,向更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参股、投资带动EPC模式的项目运作更加成熟,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成功运作BOT/PPP等带有投资性质的项目。

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建筑市场一支重要力量,2016年进入ENR排名的65家中国承包商合计完成的营业额,在所有上榜国家中名列第一。

三.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展望

第一、企业综合能力提升,为后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是业务能力提升。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中国的大型央企国企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大型工程,管理和施工能力得到了历练。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港珠澳大桥、鸟巢、首都机场等项目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重型机器制造、船舶制造、大型飞机等项目更能展示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的实力。随着国际化的深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战略、跨境资源配置、海外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力也大大增强,众多大型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建设”在国际市场赢得声誉。

二是人才优势明显。以中央企业为例,央企海外业务吸引了大批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海外市场拓展的重要资源。对外承包领域在内的海外员工不断增加,国资委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至2017年底,仅央企海外员工人数就达38万多人。

三是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部分企业的海外业务占比逐步提高,进入到国际化发展时期。在获得东道国市场认可的同时,风险应对能力也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内部组织、制度和风险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在具体风险的处置方面,均可圈可点。

四是业务模式升级。2010年以后,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把握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原来单一的成套设备出口或工程承包,逐步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发展,尤其是积极尝试利用PPP模式进入部分国家的基建领域,实现快速业务扩张。部分企业还利用跨境并购模式拓展海外业务,在获取先进管理技术经验的同时,还获得了新市场,新品牌、销售渠道,加速企业升级。

第二、各类支持政策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提供保障

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是一项坚定不移的国策,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各类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审批、融资等方面的便利,政府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坚强后盾。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多项“一带一路”建设整体性规划,同时,配套的政策也相继出台,这些政策是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持政策。

金融支持是中国外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管、政策性和商业银行也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政策。

例如,2009年以来,在历届两会上,中国政府总理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大型机电成套设备出口,做到应保尽保”等作为对政策性保险公司的要求。

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海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获得信贷支持与风险保障的重要支撑。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均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职能,出台各类政策和便捷措施,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和海外投资业务。以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为例,对于进入走廊清单的能源项目,各相关机构均出台了对应的信贷措施或绿色通道,在利率和审批时效方面提供支持。

在用汇方面,外汇管理局等机构还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简化境外用汇管理,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理政策,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境外直接投资的时机,降低境外融资成本,促进投资便利化。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承包工程市场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0%,长期GDP增长率将提高一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超过40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3%,GDP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30%。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均对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进行了测算。有机构基于一国在特定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占GDP的比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进行测算。

依据此种方法,测算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2022年累计基建投资总额将达到4.5万亿-5.9万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为0.9万亿-1.2万亿美元。虽然各机构测算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如此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未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