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全球很多国家都在积极部署推动绿色转型,对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来说,加快绿色转型,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势在必行。尤其是作为减排主力的大型电力央企,更是担负着实现“双碳”目标,绘制新型能源版图的艰巨使命。

全球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长期以来,世界能源消费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资源紧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效率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性和竞争力逐步增强,加上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世界主导能源,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在2050年前后形成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格局。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光伏总装机容量达849GW,同比增长18.5%;风电总装机约为825GW,同比增长12.7%。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8519GW、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44GW,分别是2021年容量的10倍和7.3倍;而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也会催生储能、氢能等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的成绩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世界各国贡献中国技术、中国设备和中国方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完备、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光伏领域,中国光伏企业已经从原来的“三头在外”(即原料在外、市场在外、设备在外)转变为“三个世界第一 ”(即多晶硅产量、硅片产量和组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1年分别占世界总量的 75.3%、97.3%和 73.9%),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产业大国、技术强国。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在风电领域,中国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最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现在成为引领全球风电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企业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等,全球10大风机制造商中有6家中国企业,中国风机容量占全球份额的45%。

二、新能源设备出口和工程承包服务规模创历史新高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深耕国际市场多年,并且电力工程一直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优势领域之一。随着新能源市场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积极开拓境外新能源市场。2021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电力工程板块世界前10强中有5家是中国企业。2021年,中国企业在全球143个国家(地区)新签电力工程承包项目合同额502.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06.4亿美元,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新签境外新能源项目174.89亿美元,其中新签光伏项目57.1亿美元,风电项目97.6亿美元。

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国际”)作为全球电力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几年新能源承包业务发展迅猛。中国电建从2016年开始布局新能源行业,6年来收获颇丰,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如越南、巴基斯坦、阿根廷、乌克兰、泰国等国最大的新能源电力承包商,引领着所在国能源转型。2021年境外新能源新签合同额达127亿美元,相比2016年增长了462%,占中国电建集团国际业务的38%,占中国企业海外新能源总量的56%,连续4年位居第一。

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投资、建设取得了不俗业绩,得到了很多政府、合作伙伴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规模和能力方面仍有不足,在承包市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国企业参与海外项目投资规模不够大、投融资能力有待提升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很多传统能源企业和非电力企业纷纷向新能源转型发展,给这个领域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充足资金。与法国EDF、西班牙伊比德罗拉、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沙特ACWA、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等跨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海外新能源投资总规模相对较小。中国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成本较高,中国企业的投融资能力与国外企业相对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无序、不当竞争造成不好影响

新能源项目普遍规模小、周期短,再加上技术和资金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无序和低价竞争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境外投资商利用中国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轮番压价,转嫁风险。在此背景下,中标企业常常以低收益承担高风险,导致项目履约困难或亏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中国承包商整体利益和声誉。

三、全球产业链缺乏有效协同,新能源电力项目建设工期延后和成本增高现象普遍

受到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全球供应链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原材料和关键设备延期生产,供应出现短缺,且运输难度加大,供应期延长,导致很多计划内项目建设相对滞后,甚至造成一些已中标的项目延期开工或停止施工。由于全球各国疫情防控政策不一致,复工复产不同步,全球产业链缺乏有效协同,生产供应受限,电力新能源项目延期滞后的现象短期内仍会持续。从成本方面来看,由于部分原材料和部件供应紧张,风机、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也因此推高,对新能源电站建设成本形成新的压力。

对我国新能源产业海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和支持力度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协调、引领和加强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将绿色金融政策普惠到海外新能源项目,积极参与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的创新。同时要加快审批流程,不能单纯依靠主权担保、公司担保等附加条件开展融资工作,以适应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新业态需求,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承包业务保驾护航,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参与度、提升中国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新形象。

二、建立健全企业境外竞争协调机制

目前有关国家部委、商会协会也开展了一些协调工作,对缓和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起到积极作用,但协调机制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专业化建设方面尚有欠缺,协而不调、调而不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建议从国家层面明确由某一国家部委牵头,建立健全规范、科学、专业、公正、权威的国有企业境外竞争协调机制并牵头运行,扼制中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维护国家形象和整体利益。呼吁金融企业、投资企业、设备供货商、建设企业能抱团取暖、组队出海,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建立有序、健康的发展交流机制,避免中国企业间的恶意竞争。

中国电建于2017年牵头成立了“国际新能源解决方案平台”(简称“INES平台”)。INES平台现在汇集国内29家新能源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业务覆盖风电、光伏、光热、储能、垃圾发电、氢能等行业的投资、建设、运营和保险、金融等全产业链服务。截至2022年6月,INES平台累计推动全球新能源合作落地项目67个,装机容量11GW,INES平台已经成为海外新能源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INES平台将不断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增进技术交流,以创新合作、共商共建加快项目落地,最大限度避免恶性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行业研判,提高风险意识

针对新能源项目开发周期长、建设周期短的特点,建议积极主动与上游物流、设备供应商开展全面合作,加强行业供需形势研判,共同识别风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并寻找提升竞争力的有利条件,实现工程高质量签约、履约。

四、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要坚持开放包容,在对外承包工程的设计咨询、造价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与有意愿的国家、国际组织、大型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更多、更好地开展三方合作、多边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合作,充分发挥各方潜能,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既放大自身能力又创造和谐外部发展环境,形成利益、命运共同体,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加大国际产能合作的力度,将中国优势产能与国际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电力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助力我国装备、技术、服务和配套工业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作者梁军系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