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22年,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经济衰退风险和金融条件收紧改变投资者预期,跨国投资总体疲软。中国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对外投资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积极参与全球投资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稳步拓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投资合作新亮点,与东道国互利共赢效果显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对外投资经营需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握潜在发展机遇,更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

WIX2G5ZjPon1Q3uLxzaEi7lvcpgYN0fs.jpg

(图源:shutter stock)

一、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2022年,中国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固,对外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蹄疾步稳。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稳步拓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投资合作新亮点,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共同发展。

1、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固

2022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稳中有进,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1465亿美元,同比增长0.9%;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68.5亿美元,同比增长2.8%。202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0个国家(地区)的643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2、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2022年,中国流向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达216亿美元,增长17.4%,占比为18.5%;新兴领域投资合作稳步拓展。助力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高质量开展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合作。积极引导对外投资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

3、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9.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同期总额的17.9%,与上年基本持平。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49.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296.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4.8%和51.2%。

4、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022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连续第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地方企业2022年对外投资939.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1%,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至80.4%。2021年末,私营企业数量占比首次超过30%,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占比最大的群体。

5、对外投资区域布局态势向好

截至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全球190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81.5%,较上年末增加0.4%。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9.7%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前一年基础上继续提高0.6个百分点。

6、互利共赢效果显著

2021年,中国境外企业向东道国(地区)缴纳各种税金总额555亿美元,增长24.7%;年末境外企业从业员工395万人,其中雇佣外方员工239.4万人,增加20.6万人。一批“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项目相继落地。2022年以来,中国相继发布中资企业在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乌干达等国家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境外企业同当地社会开展良性互动做出了有益尝试。

7、政策和服务体系持续健全

中国继续推进对外投资国际合作机制,引领世贸组织成员实质性结束《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成立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工作组。国内层面,健全境外投资服务、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印发《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

二、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展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对外投资经营需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握潜在发展机遇,更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1、应对风险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全球跨境投资动能不足。增长动力不足以及金融条件收紧影响了跨国企业的投资意愿,全球绿地投资、跨境并购和国际项目融资的疲软趋势或将在2023年持续。流向发展中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整体表现出更大韧性,但将受到高债务、主要经济体加息、能源价格高企和粮食安全等因素的负面影响。

二是部分国家强化投资监管的总体趋势仍在继续,发达经济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升级。美国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正常经贸投资合作制造困难和障碍。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关注所谓来自中国的竞争,排挤中国企业进入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部分国家日益强调通过国内法来对外国直接投资施加更多控制,提高投资壁垒。中国企业赴相关国家进行投资并购的潜在政策风险增加。

三是西方跨国公司强调安全因素和产业链韧性,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受限。西方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脱钩、制造业本地化等方式巩固半导体等无工厂制造商主导的价值链优势。大国争夺全球价值链枢纽与链接的竞争博弈加剧,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合作面临较大考验。

四是新冠疫情、全球通胀、乌克兰危机等风险增大中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难度。新冠疫情导致各国企业生产及盈利能力下降。高通货膨胀、乌克兰危机等风险可能触发全球性金融、债务、能源、粮食危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综合成本增加。斯里兰卡、加纳、阿根廷、土耳其、埃及、巴基斯坦、乌克兰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恐面临相对严重的债务问题。

五是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加速调整,中国企业在合规管理等“软实力”领域面临更多挑战。产业政策大力度回归是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新特点。在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塑造过程中,部分国家企图使国际规则成为歧视和排他性工具,令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变得更加复杂。

2、把握发展机遇

第一,以信息技术、绿色发展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推进,有利于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开展高质量、可持续的对外投资合作。相关领域需要在5G通信、风能、太阳能、节能建筑、交通设施等基建领域加大投入,从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新机会。

第二,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为中国企业带来投资机会。数字驱动的服务贸易,例如外包、软件、生产者服务等呈现较快增长。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大趋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带来发展空间。

第三,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将持续增长。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重点国家和重大项目合作,完善共建“一带一路”风险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第四,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期,中国可通过对接和参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对外投资。除世贸组织改革和RCEP实施外,中国申请加入的CPTPP、DEPA等经济协定将提供更多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

第五,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政策协调或利好对外直接投资。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加剧的一些基本要素可能出现松动,世界经济增长或好于预测。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对于经济复苏、消费增长、生产要素流动等都会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X3cGSHp6OzkdsBTNmf7v5qJa1uYZxoUF.png

(图源:shutter stock)

三、对策与建议

1、构建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开展国际化经营风险排查,严控安全、债务、环保、合规等各类风险。加强“一带一路”投资安全保障机制体系建设,与东道国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反恐、安全保障等机制的协同协作。建立完善合规管理体系,推动合规要求向各级子企业延伸。

2、锻造产业竞争优势

完善与境外投资相关的产业政策。围绕优质能源资源、重点行业尖端科技、关键原材料和核心元器件,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企业优化跨境并购布局,提振并购市场信心,拓展跨境投资合作生态系统。

3、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引导企业以合作园区为平台或以重大项目为契机,加强与东道国及第三国企业的产业合作。加快完善“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则和机制。

4、不断优化境外投资综合服务

健全部门、地方、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驻外使领馆等多方联动的“走出去”工作协同机制。统筹优化金融支持、企业资质认定、国际涉税争议、便利通关、跨境物流等政策措施。推动对外投融资基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搭建特定行业境外投资专项平台,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5、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规则

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在其中纳入更高水平的国际投资规则,推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融合发展。开展新一轮涉外法规制度清理,在绿色低碳、环境条款、数字贸易、风险防范等领域更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提升国际投资便利化水平并引领完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提升中国在全球投资治理中的话语权。

陈兆源、杨挺、程润涛:《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23年第2期,第48—59页。公众号刊载为缩减版,注释从略,如需全文,请前往知网下载。

延伸阅读

1. 陈兆源:《外国直接投资与发展中世界的国家能力——基于外资来源国多元化的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3期,第120—155页。

2. 杨挺、陈兆源、李彦彬:《展望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国际经济合作》2022年第1期,第21—29页。

3. 田野、陈兆源:《逆全球化思潮与全球抗疫合作》,《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年第4期,第140—147页。

4. 陈兆源:《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伙伴选择——基于外交战略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7期,第131—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