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yPXI4AF1CEr0sJc3WjbtHVY7i6Kexz.jpg

中国企业出海这么热,中国企业国际化已发展至何阶段?

导读

1.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供给则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国企业要通过出海转移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通过专精特新企业、高技术企业去“补短板”。

2.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是需要国际化人才,二是可以利用东盟的身份,参与CPTT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英联邦国家市场等,还可以拓展东盟本地,特别是印尼市场。

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一带一路”的根本,不是贸易,而是文化,是文化的建构,是人类全新商业文明的开始。

今年7月,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联合《经济观察报》就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情况做了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已经有25%的中小企业出海投资,主要目的地是“一带一路”沿线和东盟。令人意外的是,还有40.38%的企业表示有对外投资的意向。在开展对外投资的原因中,新商业机会、开拓海外市场是主要原因。

时隔两个月,促进会组织“一带一路之拓局东盟”商务考察团,带约30位企业家赴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据在吉隆坡接待我们的前马来西亚招商官员、拿督黄炳火介绍,他们今年已经接待几千家中国企业的考察。

中国企业出海这么热,中国企业国际化已发展至何阶段?

01 何为中国企业国际化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出海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因避免高关税而出海,以投资越南、泰国为主,这是从疫情前开始的;二是企业陆续出海以后,发现海外有市场新空间,主要是转移中国产能,投资与拓展东南亚、非洲市场;三是企业资源配置国际化,这已经与中美贸易摩擦没有关系,而是按照一个国际化公司的思考,通过配置国际资源,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美经济本来深度互嵌,并形成经济结构。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供给则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国企业要通过出海转移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通过专精特新企业、高技术企业去“补短板”。

促进会的会员企业主要由专精特新企业所构成。据笔者了解,在过去几年,“补短板”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以前很多国内大企业对于国内技术,可用可不用就是不用,现在“挖地三尺”都要补齐供应链。并且,一旦用上国内的技术与产品,发现性价比很高,只有国外同等产品的五六成价格,服务的响应速度更快。

而我们调研中,希望出海的企业,就是这批在国内通过“补短板”已经完成替代进口的企业,他们认为企业的产品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可以走向国际市场。

这次促进会所组织的“一带一路之拓局东盟”商务考察团主要由智能装备、网络通信、数字化、高端家具、新材料等行业企业组成。

考察团刚到吉隆坡的第一个晚上,我们就吃上了这几年刚在顺德兴起的桑拿蒸汽海鲜吃法的粤菜。有一位企业家很兴奋地说,这个酒店的电器、家具都是日韩品牌,十几年前都曾在中国市场出现过的,但如今已经销声匿迹。现在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都很强,这就是中国企业出海发展的机会。

Ll5VO7fWM0d8HrcXhNvFKebs6wqpRmSI.png

时至今日,中国企业的出海,已经不是简单的避开中美贸易摩擦的动因,而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开始。国际化资源与市场的配置、税收与财务的统筹、技术与人才的优化。

gjrT52zp7A84vJCUVtBcDfLuFk6mWsE3.png

02 进行中的中国企业国际化

考察期间,考察团与马来西亚、印尼的很多华人社团都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华人社团有一些是当地华裔企业组成的社团,更有一些是近年企业出海形成的社团。

S32mxovGJTcqCZWpYgQIFKOhjHRP9iXL.png

接待我们的万信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日铃,今年2月份第一次来到印尼,主要是看自己疫情时候投资的万信达箱包工厂。他到了以后就觉得印尼的发展空间更大,他不仅投资了箱包厂,每个月产出300多万个箱包,还在三宝垄巴塘投资了一个占地200公顷的工业园。

陈日铃说,印尼的佐科总统非常重视中印关系,也非常重视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投资。印尼在三宝垄巴塘投资建设国家工业园,陈日铃的万信达工业园是园中园,也是中印“两国双园”的第一批项目。“两国双园”是我们国家近年来深化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两个主权国家在对方互设产业园区、联袂发展,首对姐妹园区是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和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

Fx1hOZErLwNGXQDJj8v6c3yi0RpCIWbg.png

2007年中国人在印尼雅加达成立的极兔快递公司,2022年在东南亚的市占率为22.5%,成为东南亚第一大快递公司,总营收达到72.67亿美元。

pz1yYRdHxoD23njBN6McgLQTPhCZA4W9.png

T1pDoryMKWgJc8v54BPeXAknRuSmqFsI.png

03 中国人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历史上,中国人称东南亚为南洋。南洋是相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的称谓,还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认知定位。南洋是南下中国人的谋生地,也是新家园。

aQ2Yx91ezhRv0Lp3KjUJViN64DdwMrXf.png

商业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海洋贸易文化,其机会就是海洋贸易的不确定性,而确定性是契约文化。商业文化是水的文化,在流动中产生创新、不对称与机遇。

pW7cY81RtaL3Te6E594CIshkQzMoxGJi.png

西方的商业体系进入南洋,或者是全世界,是商业系统的进入,是商业文化的进入,是商业规则的进入,是顶层制度设计的进入。

哪怕是同作为亚洲国家的韩国、日本,甚至新加坡,其商业体系进入东南亚,是基于国家的战略,他们得到了国家政治、资金支持,得到他们商业系统的服务。他们的商社、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蒙古的铁骑曾经横扫亚欧大陆,他们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亚欧大陆的所有战争模式蒙古人都拥有,他们自己建立了其陆战的大模型知识库。因此,才能够获得对于所有陆地国家的降维打击。

从古希腊的贸易文化,再到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成内海,再到哥伦布的全球大航海,再到日不落帝国的荷兰与英国,再到今天美国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西方商业是逐步迭代、进化的结果。海洋文明的迭代效率要比农耕文明的迭代效率高得多,开放与流动的系统带来更加广泛的创新,商业文化比官僚文化带来更加先进的生产力。

直至今日,美国以及其所领导的西方商业系统,基本上还是处于全球商业体系的高处。无论是商业逻辑、商业文化以及现代产业基础,都是由其构建。它们就是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大模型。它们的积累可能是我们理解不了的、也看不到的,都需要中国不断学习与沉淀。

一座再坚固的城堡,也抵挡不住具有军事全球化思维的蒙古军团的冲击。坚守不可能获得未来,只有出击才有出路,有机动性才有冲击力。

今日,中国企业重仓东南亚、布局全球化,实际就是保留与欧美商业体系沟通的重要接口。它要完成两个时间窗口的建设,一是中国现代商业体系再建的时间窗口,二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商业文明建设的时间窗口。

今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要解决商业在中国社会的功能、角色与地位问题。没有中国社会建设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商业的现代化,没有中国新的商业文明。

改革开放的中国,所进行的是与现代商业文化、工业文明的交融过程。它的开放不应局限于器物,更应是思想与精神。

中国企业真正的国际化,必须是具有现代商业文明特征的国际化,它强调的是契约、规则与系统,而非附着权力。只有进步的商业文化,才能得到所在国家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只不过历史上的开放与包容是通过与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互动形成的,它更迭的效率并不高。

中国文化也相当务实、低调,强调谦逊、上善若水与海纳百川,强调责任、成全与天下为公。中国全球化的主张,是融入与改善,而非重建体系。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朴素与善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为全世界人民提供更优质与廉价的产品。中国人要努力建设的不是资本垄断的全球化市场,而是为满足全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全球市场。

王坤在谈及中国企业在印尼的发展时,强调务必要坚持长期主义,与本地企业合作共赢。特别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与制度。他提到五菱汽车在印尼的发展时说道,五菱汽车在印尼的工厂规模很大,每个月出货量大约为3000多辆。五菱的价值观非常好,就是为人民服务,给全球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汽车产品。

陈日铃建议,不仅是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中国政府的思维也必须国际化,宣传也必须国际化。他在雅加达,看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有很大误解,认为中国落后、到处腐败、治安不好。他希望政府能利用TikTok与网红,多宣传中国的大美河山与文化。他说,很多海外华裔希望回国看看,但在海外的中国领事馆办理签证都要花半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应该欢迎全世界人民到中国旅游、吃喝玩乐、开店创业。他说,有了人气,中国还怕经济不景气吗?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一带一路”的根本,不是贸易,而是文化,是文化的建构,是人类全新商业文明的开始。

来源:<经济观察报>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大量的经验和案例表明,如今,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不再只谋求单一的规模扩张,而是开始在高效率营运、全周期合规以及全方位品牌传播等方面狠下功夫,实现内外兼修,打造新一代的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与我们独特的全球化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的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步速,同时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既给世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能力,也开放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也逐步发展为全球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策源地之一。如今,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中国已成为全球化进程的主力军之一,从2015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FDI Flows)长期居于世界前三,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首次位居全球第一。

8bJguoUNmYW3Zas96PKderCOxqEjIzVp.png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统计 2013Q1-2021-Q4,数据来源: https://data.oecd.gov)

这离不开中国对世界开放的发展态度,以及中国企业积极探索世界市场的态度和企业自发不停的全球化步伐。在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见证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行业的多样化,以及企业全球运营的能力越来越卓越。

现代企业全球化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商业企业的国界含糊不清,对于大量的国际商业活动,很难用国家的概念将其归类。这种含糊不清源于那个时代的大量移民,人员和资本不断跨越国界流动。19世纪末期,随着民族主义兴起、帝国对立升级,国家基础又变得重要。二战以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通信以及交通领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企业的全球化进程被加速,受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税收政策、特种许可以及政治经济领域的影响,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都上了好几个台阶。

(1)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历史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密切相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中国政府不支持企业自行到海外投资。7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有偿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活动,成为中国企业走向跨国经营的前奏,因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中国企业跨国化进程的“预备阶段”。1978 年秋到 1979 年春 ,在这短短数月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美正式建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接连发生,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尝试全球化的发展。主流学者以及专家们普遍把迄今为止的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1。这一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只是零星出现,全球化经营的意识和实践水平都较低。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只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根据国家意志和自身发展需求做了一些试探性的海外直接投资。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在家电、摩托车等个别行业出现市场饱和及产能过剩等问题,一部分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去东南亚以及发达国家家里工厂拓展市场。这个阶段,中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在1亿-几亿美元的规模。

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20 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以史无前例的迅猛之势席卷全世界,中国企业全球化意识逐渐觉醒。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备受鼓舞的中国企业由此进入生机勃勃的春天,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也由此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先后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国内大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以海尔、海信、华为、万向、首钢等企业为代表的佼佼者开始远征海外,整个90年代实现了年均23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这个时期,直接出口仍是这些企业最主要的海外经营活动,其次是在海外建销售网、工程承包、合资等。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更多的是在黑暗里摸索,没有经验,亦缺乏借鉴。

第三阶段 2001年~2007年。2001年12月,中国终于迈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经由20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的“走出去”战略在这一时期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参与全球竞争成为企业发展的基调。2004年7月正式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取消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实施多年的审批制,为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政策环境。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与此同时,大量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与国际企业同台竞争。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化潮流与“反全球化运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博弈,投资保护主义抬头,此时,我国政府在对外投资方面采取了国际国内“双管齐下”的方式,以开放与合作的态度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启动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列全球第二,超过同期吸引外资水平,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全球化方面实现全面的突破,从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跨国并购到海外上市,从商品贸易、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产能建设、技术授权、资本融合、资源开发到整体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过去40多年的全球化实践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从自身战略与能力出发,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系统工程。

(2)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未来趋势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自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并被写进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或者《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目标,具体包括: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因此,对外开放,鼓励企业走出去,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策略。

换个视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的企业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当下热门的电动汽车产业来看,其核心部件之一的电池需要大量镍、钴、锂等有色金属。这几种金属,我国自身的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高度依赖于全球供应链。2018年中国镍储量和资源量仅分别约为全球的3%和9%,属于资源较欠缺的国家。同时,中国是全球镍冶炼大国,约占全球镍冶炼产品产量的35%, 冶炼所需的镍矿90%依赖进口。全球陆地钴矿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全球陆地探明总储量80%以上分布在刚果(金)、澳大利亚、古巴、赞比亚、菲律宾、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 钴很少独立成矿,多作为铜、镍和铁等矿种的伴生金属产出。截至2020年,全球锂矿(碳酸锂)储量1.28亿吨,资源量3.49亿吨,主要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钴矿储量668万吨,资源量2344万吨,刚果(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最为富集。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能以及成熟的生产管理能力,全球市场是消化过剩产能与输出管理技术的最佳载体。此外,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依托境内的金融市场之外,还需要借力境外的金融市场。

所以,中国企业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整体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包括:扩大市场,稳定供给和寻求更加丰富的金融工具。

wWst7UQ4Cx3oPymJXROkErD1T9NpbKgM.png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方向,数据来源:英诺森数字化研究院)

在市场方面,中国企业既有去成熟市场,参与高水平竞争,建立全球标杆,获得稳定的回报,也有去新兴市场进行冒险,寻求高风险下的超额利润,还有跟着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一起走出去,把中国的最佳实践复制到海外,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在供给方面,中国企业不仅仅是去增强对原材料以及稀缺资源的控制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引入全球先进的技术,也在寻求更加丰富的工程师以及产业工人的资源,这一点正如过去40多年很多西方跨国公司来到中国的目的一样。同时,随着中国“双碳目标”以及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推出,有部分产业必须去寻求一些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才能满足合规的要求。当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很多资本输入国家,也会有一些诸如“市场换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合规性要求,使得中国企业通过单纯的商品贸易渠道并不能很好的打入目标市场。

充分利用丰富的金融工具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实现资金的全球配置,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的发展差异很多,管制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全球的视野和本地化的能力来制定相应的策略并执行落地。

(3)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

可以说,我们亲眼见证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不断纵深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挑战也从资源、技术、产品等转向了运营、品牌、人才等领域。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历史和展望未来,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阶段所有面临的主要的共性挑战有三个方面:

01.全球化运营和本地化管理。

企业的全球化并不是全球一盘棋,而是基于企业整体战略框架下的本地化运营,所以,很多老牌跨国企业把全球化发展的过程总结成了一句话“Globalization is localization”,简单说,既要有集团层面集中的管理规则,也要有因地制宜的运营流程,同时还要把优势资源和供应链都协同起来。因此,数字化运营就是成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的标配,这个也是老牌跨国企业从90年代开始飞速发展的一个核心能力。全球部署的ERP、集中管理或者可转换的主数据系统、跨国的供应链大协同平台、高度自动化的流程处理工具、随处可用的业务数据服务能力等以及集团管理模板和属地化的运营流程,就是企业全球数字化运营的核心。

全球化运营能力是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化深水区之后必须构建的一项基础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大规模全球化的成功与否。这里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老牌跨国公司的套路, 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结合特色的体制机制、传统的文化优势、各地的政策等要素来进行具体的设计。

02.全球化品牌和本地化传播。

品牌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另一个基础条件。品牌既是企业形象的一个代表,也是产品推向市场的一个载体。由于全球市场的体系不尽相同,各国的文化又是千差万别,所以,品牌的塑造和传播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阶段的一项艰巨挑战。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有社会体制的影响,通过宏大的叙事来展示品牌是中国企业比较习惯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并不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在这些市场中,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传播方式。

所以,一个品牌如何讲好全球故事,同时又能在当地市场进行快速的传播,把企业形象和产品优势清晰的表达给不同市场的消费者,也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03.全球化的人才。

人才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回顾老牌跨国企业的全球化过程,在经年累月的征战中,构建了一个优秀的人才招聘、选拔与培养体系,源源不断的涌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服务于全球各地的市场。老牌的跨国企业在各行业中起步较早,一般都是本行业的规则制定者,对经理人的要求是把集团的管理要求贯彻到本地市场,教育本地市场的同时做适当的改良。中国企业全球化,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虽然也有这种优势产业的全球推广,但更多的是“虎口夺食”,这就要求经理人主动去适应当地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把集团的整体优势结合起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一步一个脚印,从跟随者变成领跑者。

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企业特有的体制机制,同时具有全球市场以及快速适应不同国家区域市场的能力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体系,是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阶段绕不过去的一个课题。

gJEy4uOeU5zP7Vf0Ai3ZBGwbsYpNXDvF.jpg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大部分有雄心的中国企业来说,只想在国内或区域市场偏安一隅是不现实的,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迟早都参与全球的竞争。积极的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勇敢的走出去,融入国际产业链,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构建全球化的运营平台和人才队伍,讲好中国品牌的全球故事,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必将在全球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大潮澎湃,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道阻且长,中国企业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实现全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