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Qcehvab0Jt8F9SUs3jAB5Vgi67frOl.jpg

当前,科技已成为大国博弈主战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战略必争领域,强化对我国重要产业核心环节进行精准化、体系化、法制化“组合拳”模式打压,我国设计咨询行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

我国设计咨询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科技创新是推动咨询行业战略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创新性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设计咨询行业发展稳步增长,根据2022年9月住建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显示,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2021年全国具有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营业收入总计84016.1亿元。从设计收入情况来看,工程设计收入5745.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8%,工程设计新签合同额合计734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3%,实现稳步增长。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主要指标数据如下: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科技活动费用支出总额为2541.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6.1%;企业累计拥有专利38.2万项,与上年相比增长27.4%;企业累计拥有专有技术7.6万项,与上年相比增长25.4%,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从设计人员发展情况来看,设计人员109.2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3.5%。年末专业技术人员228.5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9.9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7.9%;具有中级职称人员80.7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5.2%,实现了稳步增长。

设计咨询行业实施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然而,面临当下复杂的国际新形势、新挑战,我国设计咨询行业仍存在与国家实施科创战略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

一、实施创新战略顶层谋划不足

部分设计咨询企业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系统的创新方法,缺乏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定位。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大多数设计咨询企业创新意识有所提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既有市场的支撑作用。然而,因受潜在市场预测预判能力的影响,缺乏对战略新兴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超前部署,科技创新的系统性部署与企业全局谋划的关联性不足,科技创新对潜在新兴市场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当外部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传统业务市场面临转型升级时,缺乏进军新市场的布局和谋划,错失发展机遇。

二、创新链与主营产业衔接不足

受传统业务考评模式的影响,有部分设计咨询单位偏好于生产性投入,而忽视产业上下游所需的创新性投入,特别是对涉及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攻关的投入与扶持力度不够,涉及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性的研究比较少。同时,受传统思维影响,部分咨询行业创新成果多局限于单项的科技攻关,突破性、创新性的产品成果推广应用能力不足,缺乏完整的创新组织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创新产业培育体系,创新工作的布局与企业整体战略布局、业务发展等环节脱节,进而导致企业可持续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存在下滑风险。

三、适应新形势、新业态的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亟待完善

部分设计咨询单位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与管理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部分单位将涉及核心领域业务外包给项目属地单位,存在对外依存问题,核心攻关力度有待加强。而对内业务存在多元化市场适应性不足等问题,亟需加强新兴业态的现代化技术体系改造。咨询行业目前整体呈现点多面广、散而不强的特点,体现出整体的创新协同不足,战略性新兴领域缺乏长期培育和持续性投入等问题。另外,由于创新体系适应性改造滞后,导致专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等问题,难以适应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供给不足

目前,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培育新需求,创造新市场的创新驱动战略供给缺乏。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咨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和目标导向不足,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亟待完善。另外,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管理模式有待转变,科技战略规划实施和重大决策咨询机制,科技创新方向和攻关方向的支撑服务组织,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评价指标和考核、激励政策等有待进一步优化。

上述问题,制约了设计咨询企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影响了创新业务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转型升级进程,降低了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持续效应。十四五时期,是设计咨询行业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唯有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持续扩大设计咨询企业影响力,才能支撑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设计咨询行业实施科技创新具体路径

一、集聚各种创新要素

为实现行业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是完善投入体系,优化投入结构。行业内要健全研发投入长效机制,保障研发投入结构不断优化。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增强对引领性战略新兴技术攻关的投入与扶持,增加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跃升所需的科技创新投入。二是优化投入布局,增长研发投入。企业需加强规划任务与资源配置衔接,引导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制定项目研发、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推广等资金投入比例,保证较高水平研发投入强度。建立健全投入绩效评价和资金监督机制,客观评价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益,及时调整资金投入方向、结构与方式。改进研发资金管理方式,实施攻关任务的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等措施。

二、加大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主体战略,必须紧紧牵住培育创新型人才这个“牛鼻子”。设计咨询行业打造人才高地,一是要完善人才体系建设与战略布局,打造 “高精尖缺”导向型人才队伍,制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后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人才梯队合理、业务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团队;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业领域较为全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二是高水平人才与团队投入,支持高端人才领衔重大攻关创新任务,畅通国际学术交流和返聘渠道,提升领军人才在国内国际行业影响力。确保重点建设方向有充足的高水平研究人员。

三、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推广体系

科技成果评价与应用推广体系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一是要完善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先进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分类成果评价指标,加速鼓励自主创新、注重投入产出效益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二是完善业务核心知识产权,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明晰战略新兴业务核心专利培育方向,推进重点业务核心知识产权国内外产权布局。加大核心知识产权向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转化力度,推进内外部研发成果有偿转化,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先进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加大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管理投入力度,强化工法体系顶层部署。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与影响力,加速优势标准“走出去”。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或参与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科技成果市场化培育与转化力度,制定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向新服务、新市场以及新组织管理转化途径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成果转化效益突出的骨干人员的奖励和权益分享力度。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后评估制度,加大高质量专利转化应用绩效评价,重视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建设科技成果库和科技成果推广清单,强化与技术转移机构联动,积极参与现代化高水平技术市场交易。

四、优化创新生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设计咨询行业优化创新生态,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建立健全行业高端智库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持续改进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突出服务业务发展、专业创新主线,细化各类科技项目管理要求,可试点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包干制、科技项目经理人负责制,加大研发平台筹建期间的指导与扶持,强化运行管理阶段的评价与考核;突出目标导向下的企业科技创新与进步考核,优化调整科技创新绩效与进步考核指标体系。重视科技创新活动过程监督与管控,加强科技信息准确统计与科学分析,提高科技创新管理精准施策能力。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建立突出创新导向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和创新文化环境。压实科技创新主体责任,与责任机构签订责任书,加强考核力度,实现考核结果与责任机构班子成员收入挂钩。三是要突出创新导向,强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研究建立成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突出创新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导向,引导偏重短期效应考核逐步向长短效应结合的考核转变。四是要完善考评机制,激励成果转化,完善研发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团队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创新团队评价考核机制,加大团队创新成果转化激励,加大优秀创新团队奖励力度,强化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支持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研发骨干实行工资总额单列管理。支持创新成效突出的领军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与福利保障制度,激励对本企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团队。持续开展中长期激励,推动实施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政策,加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