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x_fmt=jpeg

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特区”)拥有750万人口,总面积2754.97km2,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其中陆地面积1113.76km2,海域面积1641.21km2。长期以来,香港特区经济发展平稳,是全球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和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是香港特区传统四大支柱行业,其合并产值常年占据GDP总量的50%-60%。其中金融和专业服务是基建行业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特区工程承包市场概况及特点

一、市场概况

工程承包行业是香港特区就业规模第六大的行业,活跃注册工人人数达27.7万(2023年),过去35年行业总产值平均占GDP的3.3%,持续及稳健的基建发展是支持香港特区民生就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数年,香港特区政府将每年投资1000亿港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全港(公营和私营)建造工程合同总额约3000亿港元。

按照香港特区标准行业分类(HSIC version 2.0)的六大行业组划分,承包商对应的主业为屋宇、建造和地产业这一行业组。香港特区建造业承包商从业人数11.3万人(2023年底),其中建筑设计、测量和工程设计从业人员3.24万人;相关法人实体11200家,各类相关机构26559家(特区统计处,2022年),其中5400余家工程承包商。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2019年建造业合同总值为3852亿港元,2022年建造业合同总值为3986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15%,增长主要来源是基建项目和地产开发。

二、市场特点

一是房建工程是香港特区工程承包行业中最大的行业类别,政府房建项目主要有房屋委员会的公屋、政府部门拥有的楼堂馆所、公立医院和公立学校等,私人房建项目主要为高层住宅和商业楼盘。

二是房建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其他基础设施行业(即公共工程)集中度较高。

三是招投标过程公开透明,规范和标准高。

四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履约监管非常严格,环保要求高。香港特区各部门、立法会、社会公众对政府项目的投资决策、财政资金运用、工程质量等形成了完整的管理、监督体系。

五是施行工程等级划分制度和承包商认可名册制度,从项目立项、招标到履约,政府各部门、立法会相互制衡监督,决策科学程度较高,保证了承包商合理有序的竞争。

六是外劳不允许入港,建筑材料基本上全部靠进口,获得总包项目后大量分包,工程造价较高。

业主/客户简况

一、建筑署

按工程承包合同总额,建筑署是香港特区最大的政府工程承包项目发包人,负责公营房建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发包,主要是政府拥有的公营楼堂馆所和公共文教康乐设施,比如政府各机构办公楼、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公务员宿舍、体育馆等。2017年至今,由建筑署发包且在建中大型项目56个,合同金额合计589.6亿港元(约75.5亿美元)。

二、土木工程拓展署

负责土地开发(新市镇发展)及基础设施、港口和海事、岩土工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施工项目发包。

三、房屋委员会(房屋署)

房屋委员会是房屋署的执行机构之一,负责投资开发建设公营房屋,是香港特区房屋领域最大的业主,高峰期建屋量达到每年8万个单位。房屋署具体负责监督公营房屋工程的规划、设计、建筑、预算及开支等事宜。2023年预算1085亿港元。

四、渠务署

负责防洪、雨水、污水排放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发包。

五、路政署

负责公路、铁路和桥梁及其配套设施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发包。香港特区现有交通设施完善,未来路政署下辖项目主要在铁路扩展和与新市镇开发所对应的互联互通公路项目。

六、环保署

负责固废垃圾堆填设施(如垃圾掩埋场)和变废为能设施(如垃圾发电)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发包。在2023/24年香港特区政府预算中,该部门涉及工程承包项目预算约64亿港元。

七、水务署

负责水资源管理(包括饮用水水库、智能管网等)和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发包。过去十年共完成12个项目,合同总额为34.86亿港元。

八、医管局

香港特区政府在2016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已预留2000亿港元的专款承担在未来十年推行的“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即新建一所大型急症全科医院(位于启德发展区),重建/扩建11所现有公立医院,兴建三所社区健康中心,兴建一所支援服务中心。目前,大部分项目前期工程已经发包,约一半项目的主体工程已发包。

九、教育局和创科局

委托公立学校和政府控股的科技园公司发包相关工程建设。值得关注的是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项目。

十、香港机场管理局

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法人实体,主要负责香港国际机场的运营、发展和相关工程建设项目发包。

十一、香港铁路公司(港铁/MTRC)

香港特区政府控股的港交所上市公司,负责香港特区铁路系统的运营、发展和相关工程建设项目发包。

十二、其他业主/客户

其他重要潜在业主/客户为私人公司,主要是电力行业的中华电力和香港电灯,港口海事领域的现有五家私营港口运营商,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等。

行业竞争因素

资质(执照)、项目管理水平和类似过往施工经历是行业竞争的主要因素。承包商需在发展局、房屋署、屋宇署等机构注册或获得许可,才有机会按资质种类和等级参与对应行业项目的投标。香港特区有公开招标、选择性招标、资格预审招标、单一招标或局限性招标四种招标方式,其中,政府公共工程多采取选择性招标(占项目总数的98%以上),即对纳入发展局、房屋委员会制定的承建商、供应商名册的单位,开展公开竞标活动。承包商注册时需要证明相关行业的专业能力和过往记录,申请注册登记升级时须提供类似过往工程经验,因此,新来者较难参与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

不论是政府项目还是私人项目,香港特区政府对承包商的质量、工期和成本管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政府项目,除了关注工程质量和建设过程的安全外,还关注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防止贪腐等,是全过程的监管。发展局有一套承包商表现指数制度,从工艺、进度、安全、环保等11个维度对承包商进行考核,发展局工务科会将考核结果提供给政府招标机构进行参考。

同时,发包人在招标时比较看重承包商过往类似施工经历经验,若过往参与的项目有质量问题,将会影响投标结果。此外,政府项目基本采用NEC合同,强调承包商与监理、业主各方的合作意识、沟通态度与责任感,承包商需在招标和执行过程中加以注意。对于私人项目,政府通过成文法例对其进行管理,重点是监管工程质量和建设过程的安全。

此外,各类资质和各类本地资源的获得能力,对公众、工程咨询监理和业主的沟通能力,对专业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劳务供应商的获取和管控能力,需要承包商进行深耕细作,这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竞争力。

发展模式探讨

一、代表处+项目部:攻城拔寨,从量变到质变

注册代表处或子公司,主要根据香港特区的行业要求和税务规定来决定,这里的子公司不是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而是一个权宜或机会性质的平台,本质上与代表处相同。这种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在现有机制下,这种模式简单、成熟,代表处或子公司以市场开发为主,而项目部能专注履约,各司其职,尽快打开局面,获取更多的项目。此外,这类子公司还能与母公司或集团其他子企业组成联合体,承揽项目。

代表处+项目部模式的缺点是,代表处或子公司层面不容易汇聚高端人才,对中方管理层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随着项目和雇员数量较快增长,迟早要面临公司治理的难题,碰到发展的瓶颈。所以,在实施此模式的初期,就应留意利用在建项目和项目联营体的平台,从聘用项目急需的初中级工程技术人员,逐步尝试聘用本地营销、管理和技术高级人才,尽快将本地供应商、合作伙伴绑定为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留意与利益相关方、与社会公众共享利益,热心参与社会公益、福利事业、行业培训、技术论坛、知识讲座和职业教育,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宣传公司形象,深度融入香港特区。

二、属地化+专业化:组建合资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

属地化+专业化是既拿项目也经营公司。集团优势子企业,如工程局、设计院、专业公司与香港特区优势互补的企业在当地共同发起设立专业公司,专注细分领域,稳健推动专业公司的本土化进程,提升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差异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具备条件的专业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完成核心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与资本运营的结合,然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该商业模式可以与代表处+项目部模式并行启动,两者业务上不构成冲突,还可以互补。

三、属地化+多元化:立足香港特区,放眼全球市场

属地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属地化,一方面是组织形式的属地化,在当地合法合规运营,塑造品牌声誉,具备当地业绩,融入当地关系等。这时的属地化公司是实质上的利润中心,完全意义上的法人实体,自负盈亏。另一方面,属地化是指资源的属地化,而员工是最重要的资源,要吸收当地的优秀人才,真正打造一个属地化的企业。

香港特区是一个较小的市场,资源有限。为了获得更多收入渠道、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好的财务指标,集团化和多元化是一个常规路径:从发展初期专注一两个主业到设立子企业参与其他主业相关领域(如地基公司、机电公司和建材贸易公司等),以及投资、并购香港特区或其他国别(地区)的与主业相近的资产(如房地产、新能源、垃圾发电和水处理厂等),而集团化、多元化交易所需资金通常通过母公司增资或在港交所上市融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