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资企业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逐渐开始扩展海外业务。加入WTO后,我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各类园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下简称“境外经贸合作区”或“合作区”)建设迈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园区数量快速增长,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截至2024年6月底,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全球46个国家,累计投资近800亿美元,入区企业近70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超13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超过55万个就业岗位。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的有效载体、深化双边关系的亮丽“名片”。
合作区发展成就
一、服务全球:有力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构建
多年来,境外经贸合作区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模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和平台,积极助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新格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在产业链方面,合作区与我国国内的生产能力与需求紧密联系,形成了一批生产加工与资源开发利用基地、科技研发平台、商贸物流网络节点,打造成为链接发达国家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枢纽。在供应链方面,入区企业充分利用东道国资源优势,进行产品加工和组装,促进当地供应链快速发展,构建主导产业明确的供应链体系。
二、服务东道国:全面助力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对接东道国发展诉求,以产业衔接、产能互补、互利共赢为导向,深度融入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与东道国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一是带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努力实现我国与东道国在贸易、投资、产业、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进程发展,有效促进东道国税收、就业和经济增长。二是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搭建独具特色的“软环境”和“硬平台”,为东道国培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新动能。三是主动融入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当地出资建设各类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公益设施,为东道国减贫、提升民众健康福祉作出积极的“中国贡献”。
三、服务中国: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平台
在世界经济与发展格局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合作区充分发挥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平台的重要作用。一是以合作区建设有力支持了经济全球化与普惠化发展,更加主动参与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积极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二是依托RCEP生效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统一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市场,打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增长点,为区域贸易和投资增长创造机会,切实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强化与我国国内开发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开发开放平台的协调配合、双向联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协同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秩序。
四、服务企业:有效推动中外企业集群式发展
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中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大幅度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搜索和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投资效率,实现“抱团发展”,由分散式、“单打独斗”转变为集群式、规模化发展,将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劳务输出、承包工程融为一体,呈现前后相接、相互联系的“走出去”格局。
同时,引领撬动我国资本、劳动力、技术、标准输出,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生根,并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和劳动力形成良性互动与循环,推动入区企业招商引资与协同发展。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宏观发展形势创造新机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但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的新发展格局。新时期,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经贸合作平台,面临着更加多元的发展机遇。
二、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新要求
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后,商务部表示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与东盟国家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深化与印尼、菲律宾“两国双园”合作,高质量建设边(跨)境经济合作区。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立足新形势,加强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商品和要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国际经贸现状带来新挑战
在全球经济下行加剧、国际经贸规则与供应链体系重构的形势下,东道国面临经济疲软、本币贬值和汇率波动等经济金融风险,境外中资企业成本增加、预期收益降低、资金汇出困难,海外资产保值增值风险加大。此外,受贸易保护主义及俄乌冲突等影响,境外经贸合作区面临更多壁垒与限制。如由于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RSPO(棕榈油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EUDR(欧盟零毁林法案)认证要求,部分农业合作区遭受欧美市场贸易管制。再如白俄罗斯规定入区企业须从白俄国内或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采购零部件,入区企业无法配套所需零部件,或者商品价格过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四、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新问题
一方面,合作区与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联动不足,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特征依然突出,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且尚未与国内产业形成协同联动、双向支撑,特别是我新兴优势领域的链主企业很少在境外布局产业园区,使得境外园区未能充分发挥双循环重要平台与关键节点作用。另一方面,合作区多集中于最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经济和财政实力薄弱,金融环境落后,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十分有限,导致我国企业贷款成本高、周期短。同时,建区企业多为民营主体,在国内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且海外资产不能抵押盘活,无法或较难获取国内贷款支持。
新时期持续推动合作区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谋划合作区产业结构优化布局
一是重点在东南亚地区谋划与国内市场和产业集群相衔接的区域跨境产业链,在中亚地区构建资源开发、冶金建材、机械装备、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互补的特色跨境产业链。
二是研究推动钢铁、原铝冶炼等高能耗产业向资源获取地转移,谋划电动汽车、新能源发电等具有先发优势的新兴产业全球化部署,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就产业链关键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三是依托我国海外研发中心,以中东欧、西欧、日韩等地区为重点,以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为导向,加快升级发展一批跨境创新技术产业化平台。
四是进一步扩大我在东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商品展示和仓储物流规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巩固提升我外贸供应链韧性。
二、加快推动国内外产业与区域联动发展
创新中外产业与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将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积极发挥合作区在促进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中外产业平衡布局与纵深发展,打造“中国总部+海外制造+全球市场”“海外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等模式的全球生产网络和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二是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与国内开发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开发开放平台的双向联动,充分放大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平台作用。
三是进一步总结推广建设“两国双园”“多国多园”的相关经验做法,探索“两国双园”的劳工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推进两国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投资,鼓励“两国双园”国际金融开放与合作,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带动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理念
坚持打造开放共享、规范有序、绿色廉洁的高质量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新时期园区发展建设树立标杆与典范。
一是积极践行ESG发展理念,坚持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运营、绿色创新,打造绿色生态合作区、品牌合作区,建设绿色低碳合作区。
二是提高入区企业和项目环境准入标准,聚焦低污染、低能耗的示范项目,以及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推进合作区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化。
三是建立高标准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深度结合,促进与东道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升海外责任影响力。
四是提高全面治理水平,主动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从被动执行社会责任向自觉自主履行社会责任转变。
四、全面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研发突破
坚持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助力发展中国家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完善全球科技治理,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一方面,依托我国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和智能化机器设备、家用智能化设备等产品的技术优势,引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升级,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园区”“智慧园区”建设,高起点引导合作区发展建设,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合作区和产业集群,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积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构建跨国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
五、探索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与金融政策支持
加快融资模式创新,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增强与当地和国际金融机构对接,积极争取政府、金融机构、信用保险支持,探索更多国际融资渠道与资金来源。
一是鼓励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探索推动境外资产融资担保。
二是引导和支持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设立园区发展基金,为合作区建设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结合投资小、接地气、速建快用、用即受益的“小而美”援助项目,充分发挥援助资金作用,与合作区发展建设形成合力。
四是有效衔接东道国地方发展的规划和建设,争取合作区在供水、供电、道路维护等基础设施投入项目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促进合作区建设发展。充分利用东道国政府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降低合作区建设和运营成本。
六、重点提升国际化管理与本土化经营能力
一是加快合作区投资项目的决策流程和管理体系建设,保证海外投资遵循科学、规范的决策流程,提升中资企业国际化投资的流程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是加强企业人才培养,积极拓宽人才吸收渠道,提升建区企业的全球化思维、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的经营与管理水平。重视本地员工的培养,任用和使用当地人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减少社会文化摩擦。
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良好的中资企业在地形象。加强合作区之间沟通合作,做好业务统筹、资源整合,规范国际化经营秩序。
四是鼓励合作区建立国际合作联盟,共建有序连接、高效畅通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探索开展多向集群招商、产业链互补招商,构建区域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平台。
七、聚焦增强运营服务能力与风险防控水平
一是强化海外投资经营行为的合规管理,明确海外投资经营行为的红线、底线,重视开展项目的合规论证和尽职调查,定期排查梳理海外投资经营业务的风险状况。
二是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在拓展市场追求经营规模和稳妥推进严防风险失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是认真履行东道国法律法规及国际通行规则,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东道国、相关国际组织互动,进一步增强合作区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四是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范机制,规避投资风险,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