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呈加速之势。过去三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000GW(2021年新增257GW、2022年新增266GW、2023年新增560GW),平均每年增长超过300GW。在迪拜举行的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包括欧盟在内的130多个国家政府同意共同努力,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两倍,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60GW,仅中国就增加了370GW,贡献率超过50%,成为世界清洁能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得益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中国在光伏和风电领域实施了如光伏领跑者计划、新能源大基地开发等一系列示范引领项目,系统地推动了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规模化应用。技术的逐渐积累还带动了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开发新模式的发展,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技术支撑下,正逐步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产业创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通过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等,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由“跟随者”向“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本文将从全球化视野出发,通过中国技术引领全球发展的角度梳理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趋势,总结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海外新能源经验,并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趋势

一、全球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已成必然

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已成为全球成本下降最快的发电方式之一,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低碳能源成为各国电力部门扩充产能的重要选择。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8519GW、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44GW,分别是2023年容量的6倍和5.9倍,届时将形成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能源结构新格局。

二、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

IRENA最新研究表明,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离不开低碳能源系统的支持,其中电气化是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当前,全球终端用能电气化发展趋势持续向好,预计到205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20%跃升至50%。在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加持下,推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是未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

三、发展中国家新能源开发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期

发展中国家作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具有绿色低碳转型的强烈意愿。中国于2021年9月正式宣布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以印尼、孟加拉国、菲律宾和越南等为代表的传统煤电大国都做出逐步淘汰煤电的承诺;埃及、南非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也明确表示将进一步限制煤电的开发。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提出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明确了未来新能源将作为主要电源增量,并通过财政配套激励政策、优化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法律限制、创新外资投资项目合作模式等方式,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多种渠道助力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四、构建新能源供应链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赛道

新能源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科技竞赛新一轮的战略制高点,谁能率先形成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完整供应链体系,意味着在重塑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中占据主动和先机。在新一轮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光伏和风电产业在全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风电机组、光伏组件等产业回流,为新能源设备本土化制造营造新的竞争态势。2023年3月,欧委会提出净零工业法和关键原材料法,计划到2030年,至少40%的战略原材料加工来自欧盟,本土净零技术生产能力至少满足40%的年度需求。2024年5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告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提高关税,由此前的25%提升至50%。

中国电建海外新能源实践经验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之一,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建已成为全球清洁低碳能源、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引领者,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骨干力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龙头企业,2024年,中国电建位居《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第108位,稳居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首位,位列ENR全球承包商250强第7位。

近年来,中国电建抢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低碳转型目标的市场机遇,积极布局海外新能源行业。截至2023年底,中国电建在越南、巴基斯坦、泰国、阿根廷、沙特等20多个国别签约新能源项目总容量50.4GW,其中风电18.7GW,太阳能31.2GW,成为越南、巴基斯坦、卡塔尔等国家最大的新能源工程承包商。

中国电建在开发海外新能源项目上总结了以下经验,供同行企业参考。

一、高端切入、规划先行

通过政府间、政企合作等形式,开展目标地区能源、电力等行业规划工作,全面了解能源资源状况和实际需求,研究项目开发时序,为中长期经营创造良好条件。2011年,中国电建集团实施了中国政府利用援外资金开展的境外第一个新能源规划项目——埃塞俄比亚境内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规划。在规划指导下,中国电建集团签订了阿达玛一期和二期204MW风电项目EPC合同,项目资金、技术标准、装置设备、承包建设、运营维护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均源于“中国制造”,两个项目不仅顺利建成投运,并在2021年荣获能源国际合作最佳案例奖。

二、技术领先、融资推动

以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匹配的融资条件作为海外业务开发的两翼,为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以越南油汀光伏项目为例,项目总容量500MW,是世界上最大的半浸没式水上光伏电站。该项目由越南春桥公司与泰国B.GRIMM电力公司共同开发,中国电建以卓越的水上光伏设计、施工方案赢得业主青睐,同时以最快的时间协助业主完成融资工作。项目的建成不但缓解了越南东南部用电紧张的局面,代替传统煤炭发电从而减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更是为越南将单一能源模式转为多元结合模式树立了典范。项目荣获2019年亚洲能源优质项目奖、2020年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2020—2021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

三、投资拉动、滚动开发

树立稳健的经营理念,高质量开展相关投资业务,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深耕重点区域新能源业务,实现订单可持续经营良好景象。中国电建新能源品牌在巴基斯坦起步于2014年,目前中国电建已成为巴基斯坦最具影响力的中资品牌之一。作为合作范例的大沃风电项目是由中国电建联合当地投资商共同投资的绿色能源项目,也是中巴经济走廊14个优先发展的能源项目之一。在大沃风电项目的带动下,中国电建同一团队在巴基斯坦累计建设风电项目1140MW,以75%的份额引领巴基斯坦风电市场。该团队在201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

四、产业联合、合作共赢

新能源行业涉及风电、太阳能、地热、储能、氢能等细分产业,也包括规划、设计、投资、施工、设备等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产业多、链条长,但是技术门槛不高,竞争对手多且竞争激烈,一度出现了低价低质、无序竞争的不好现象,行业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只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起来,共同为行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实现共赢目标,这个产业才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建在2017年牵头成立了国际新能源解决方案平台(以下简称“INES平台”),成立至今共有33家企业加盟,业务覆盖风电、光伏、光热、储能、垃圾发电、氢能等行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商等。截至2024年6月,INES平台累计合作全球新能源项目94个,总装机18.45GW。INES平台已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

引领海外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议

全球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正面临绝佳的“战略机遇期”,广大新能源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将战略新兴产业做实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中国电建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能源转型。

尤其在当前能源市场加快开放、市场主体多元竞争等新常态下,顶层设计“先手棋”的全局性、科学性、协调性、长远性对于能源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建议通过政府间建立双边、多边低碳能源合作机制,深化前瞻性研究和产业布局,由政府从全局角度,系统谋划、统筹考虑,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国别清洁能源规划,培育优质项目,将有助于能源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二是加强优势互补,合力开拓市场。

新能源技术更迭快,供应链关联度高,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显然已经无法应对,低价、恶性竞争更是无法持续。“独行快,众行远”,建议投资企业、金融机构、设备供货商、承包企业能组队出海、合作共赢,通过建立有序、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新时代下国际市场的风险与挑战,形成合力开拓新能源市场。

三是创新融资方式,降低项目成本。

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虽然绿色金融已向新能源行业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国际新能源项目开发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建议金融机构完善融资支撑保障,建立绿色项目海外融资合作机制,实施差异化信贷管理和激励政策,加强与多边开发机构的合作,以“一带一路”重点国别和企业核心业务为依托,通过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提高海外新能源项目融资效率。

四是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

加强技术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一方面,做到“为我所用”,瞄准世界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前沿,引进、升级先进技术,掌握科技主动权。另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导技术路线选择,引导我国从技术引进大国向重要的技术输出国转变;主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在提高我国新能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为全球清洁能源国际标准规范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五是融入ESG理念,提升治理水平。

加强对ESG战略、标准的研究应用,不断加强相关体系建设。对内将相关ESG理念根植于企业文化、战略布局和经营管理中,通过强化ESG治理,有效推动ESG与经营业务相结合;对外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与规则,将ESG理念融入信息披露和舆论宣传,通过国际会议、海外网络媒体等渠道,让ESG成为绿色能源企业出海发展“新名片”。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行业企业应充分发挥在新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积极开展新能源国际产业合作,在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迈出新步伐、展现新作为。

作者: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助理 杨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