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国际工程行业曾经、正在,并将持续而前所未有地受到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变局的影响。
两年前,我们就开始强调,随着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变和中美大国对抗加剧,国际工程行业正在进入新时期的VUCA时代,即从行业发展所处环境来看,具有更强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变得更加不可预测。自俄乌冲突以来,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正在加速变化,不断冲击既有的国际秩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定时期内影响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最显性因素之一。
近期与中国有关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将对于这一风险因素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五家央企集体宣布退出美股
近日,中国人寿、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铝业、上海石化(中石化控股子公司)先后发布公告,拟将美国存托股从纽交所退市,将于月底正式提交文件,九月从美国资本市场撤离。本轮之后,还未提出退市计划的在美央企*,仅剩已经被“预摘牌”的东航和南航,同为波音的大客户。*先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能国际已从美股退市。这无疑是中企在近期由美国众议院长南希·佩洛西窜访台湾引起一系列中美交锋之后做出的风险规避之举,也成为中美对抗加剧的一个缩影。对于国际工程行业而言,中美脱钩风险扩大,中企对外投资合作的系统性风险上升。今年以来,拜登政府先后组织参与“G7”峰会、QUAD对话、拉美峰会、东南亚峰会,并出访中东,遣使非洲、南太,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建设企图形成全球合围。旨在对抗中国的印太框架和欧洲门户战略,已然开始在部分领域发挥作用。在正在发生的现在和可以想见的未来,中国企业涉美投资(甚至包括募资、融资)风险成本上升,国际工程技术合作供应链或受管制,在第三方市场上的非商业竞争和对抗程度加剧。
中美直接对抗产生的影响也反映在部分国别和地区对中态度的改变上。
2.波罗的海三国退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
近日,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步立陶宛后尘,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
*西方反华“急先锋”立陶宛已于2021年退出该机制,当时还是“17+1”。2021年,中国和东欧16国贸易额增加超过30%,和立陶宛贸易减少至不足之前的1%。
俄乌冲突发生后,波罗的海三国一直是欧盟反俄急先锋。此番操作既有“恨屋及乌”的意思,也被认为是在中美交锋后向美示好表忠心之举。
波罗的海三国,本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途径站点与合作对象,如:
2019年,中国与拉脱维亚政府签订《关于合作支持建设中国(宁波)-拉脱维亚跨境电子商务港湾的谅解备忘录》,促进双方贸易、交通和物流等领域合作。
2021年,湖北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与爱沙尼亚图纳集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后者计划投资1.4亿欧元,在荆门国际内陆港建设中国—爱沙尼亚产业园项目。
参考中方在立陶宛交通部长窜台后的制裁措施*,波罗的海三国往反华路上前进一步,将会“迎来”中方对部分人员和涉及领域的“精准”制裁,相关方面的“一带一路”合作可能面临中止。但同时,“精准制裁”也为恢复合作留有余地。
*对立陶宛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瓦伊丘凯维丘特采取制裁措施;暂停同立交通与通讯部任何形式的交往,暂停同立国际道路运输领域交流合作。
对于国际工程投资建设企业而言,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让风险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密切关注三国对华动向,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是在三国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重要措施。
与此同时,中国在南亚、中亚的近邻和在中东的伙伴们,则有感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展现,而转变对美合作态度。
近日,中国与尼泊尔外长青岛会谈后,好消息传来:
双方将尽早商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年内召开经贸联委会和贸易畅通工作组会议。双方将加快推进加德满都内环二期升级改造,推进电力连网项目。加强电力合作规划,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中方将使用对尼援款支持中尼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年内派专家赴尼开展踏勘。中方给予尼方的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将于9月1日正式生效,支持尼方利用好这一政策红利,扩大对华出口。不久前,我们曾为美国千禧公司MCC与尼泊尔签署的5亿美元“不平等条约”而不平。而今,中国凭借务实外交和综合实力展现,成功对冲周边邻国地缘政治变幻风险。对于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新的巨大机遇,在原本风险加剧的情形下,G2G合作将为企业主体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风险保障。
但是,在南亚、东南亚地区,所在国政权变动、社会危机、涉美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对正在进行或即将达成的中外合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中企仍应将风险防范提升到新的高度。
近期,在上合组织外长峰会期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有意加入上合组织的国家已经排起了长队”。根据俄媒近期报道,包括阿联酋、叙利亚、沙特、卡塔尔在内的10国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加入上合组织的意愿。2021年,伊朗正式被接纳为成员。同期,沙特、埃及、卡塔尔成为上合组织对话伙伴。上合组织从最初的5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立于G7、G20等西方国家主导的新型国际组织,将为各国提供更多更加符合维护公平正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签署国、上合组织成员国、金砖国家组织等由中国主导或参与的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正从西方主导的所谓“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里杀出重围。同时,这也意味着更为激烈和直接的竞争。
5.中吉乌铁路合作加速推进
本月初,中方技术专家飞抵吉尔吉斯斯坦,开启中吉乌铁路项目外业勘察工作,标志着项目可研工作全面启动。
根据吉尔吉斯斯坦交通和运输部消息,中方80名专家已经抵达吉国,吉国交通和运输部部长埃尔金别克·奥索耶夫会见了高级工程师耿军带队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代表。因地缘而停,因地缘而行。1997年,中吉乌三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但因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而被搁置。俄乌冲突以来,政治经济区域化趋势加速,俄对中亚更加倚重,加上中方的战略推进,促成中吉乌铁路建设重启。我们低调地表示,今年恰逢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以此为契机重启中吉乌铁路建设,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携手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背后的地缘博弈不知经过了多少回合。
*中吉乌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铁路,从中国新疆喀什出发,途经吉尔吉斯斯坦的卡拉苏,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然后进入东欧和南欧。该铁路全长约523公里,其中中国境内约213公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260公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约50公里。
东隅已逝,桑榆不晚。在中东欧失去的,将在中亚俄语区收回。地缘政治因素给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带来新的机遇。
以上新闻事件的发生,只是众多可能对中国对外投资合作造成影响的地缘政治因素变化的一小部分、一个缩影,此类事件将伴随未来中企的对外投资合作,成为“新常态”。
换言之,中企未来的对外投资合作,将持续感受到更多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变化因素影响,喜忧掺半,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中国现有的国际关系格局下,远亲,近邻,传统友好正在成为中企对外投资合作新趋势、新格局和新策略。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过程中,将面临来自欧美更加激烈、直接的非市场因素竞争。
-
*远亲,指对非合作,将继续坚持小而美、惠民生、可持续,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的同时减轻其债务危机,鼓励更加多元化的主体投资参与。
-
近邻,指与中国周边的东盟、南亚、中亚俄语区的合作,将通过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影响力,维护中国周边安定发展环境。
-
传统友好,指对中东北非、中东欧和拉美地区的合作,循序渐进、互惠互利进行投资合作,提供更多公共产品,逐步扩大影响力。
在国际工程这一受国内和国际政治影响属性明显的领域,对中企而言,双边关系将成为最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之一。地缘政治风险将成为众多海外投资风险因素中首要因素。一边是大国腾挪,中国正以自身的发展实践,以产业-金融道路为全世界提供新自由主义金融道路的替代选择,也将通过自身主导或参与的国际组织,为全球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公共产品,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争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另一面是企业的生存发展,在大国博弈和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将面临更多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和竞争,以及地缘政治变幻下东道国态度反复带来的政治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逐渐成为中企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最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