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中亚市场身经百战的同仁:

当前欧亚地缘与经济格局深刻演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我们辨别方向、稳健前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近看欧亚开发银行(EDB)的基础设施趋势报告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我希望借此报告的信息,结合多年一线摸索的体会与观察,与各位一同梳理未来五年欧亚市场中那些值得深思的机遇脉络共同探讨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制定更为周全的策略,并对前进道路上潜在的风险保持应有的警醒。这其中或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我希望能借此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与讨论,为各位的市场开发提供一个参考的角度。

一、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从“通道扩容”到“网络增效”的思考

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建设,似乎正步入一个从主干道延伸向网络化、精细化运营升级的阶段。

值得关注的需求方向:

o 关键通道瓶颈缓解:INSTC(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中欧班列等重要路线上,不少单线铁路区段的复线化、电气化改造需求显得较为迫切;一些内陆转运枢纽和边境口岸的处理能力似乎已接近瓶颈,对新建或升级多式联运场站、引入更高效的装卸设备可能存在持续需求;通关效率普遍有提升空间,对“单一窗口”这类数字化口岸系统的关注度也在增加。

o 区域连接性改善:在中亚、高加索等地区,连接主要城市与资源产地的二级公路网升级、支线铁路修复或新建,可能是“大型项目”之外,值得留意的、更为本地化的项目机会。

o 专业化物流设施的发展:市场对温控/冷链仓储设施的需求似乎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这可能制约着生鲜农产品和医药等贸易的潜力释放;同时,电商发展也推动着对靠近消费市场的现代化、自动化分拣中心和城市配送节点的需求增长。

实践中的考量与建议:

o 标准与协同的隐性挑战:跨国项目推进中,除了法规协调外,我们常常需要面对不同国家铁路信号、电力等技术标准的实际对接与兼容难题,这无形中可能增加项目初期的复杂性和成本。一种思路在项目前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深入的技术标准调研比对,或优先考虑那些已有政府间标准协调机制的项目。

o 融资结构与汇率风险管理:过度依赖单一融资来源可能带来风险集中。而在长期合同(如O&M、BOT)中,如何妥善处理当地货币收入与硬通货投入之间的汇率风险敞口,一直是实践中需要审慎应对的核心财务课题。或许可以考虑探索混合融资、绿色金融等更多元的融资方式。在合同谈判阶段,努力争取更合理的汇率风险分担条款,或探讨运用金融工具进行对冲的可行性。

o 超越“建设”本身:我们观察到,业主方日益关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效益也许值得思考的是:将数字化运维、智能化交通管理、物流信息平台等增值服务融入整体方案,这可能有助于提升项目的综合价值和长期合作潜力。

二、能源转型与合作:结构性调整下的工程实践与运营思考

欧亚能源格局的演变,对工程技术、供应链韧性和长期运营都提出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值得关注的需求方向:

o 现有能源设施的适应性升级:区域内部分老旧火电厂可能面临环保标准提升(如脱硫脱硝)或燃料转换(煤改气)的现实需求;输配电线路及变电站老化带来的高损耗、低可靠性问题也比较普遍,现代化改造的需求可能集中在负荷中心和新能源接入区域。

o 新能源发展与电网适应性:中亚等地风光资源潜力较大,但如何解决电网对大规模间歇性电源的消纳挑战,可能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这可能涉及到对电网稳定装置(如FACTS)、调峰电源(如抽水蓄能、燃气电站)及储能项目的配套投入;同时,大型水电站的修复、增容或新建在一些国家能源规划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o 油气设施的维护与发展:伴随能源流向的调整,除了新管线建设,对现有长输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智能化监测、维修改造等服务的需求或许也在增长;LNG接收站、储气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需求也值得留意。

实践中的考量与建议:

o 购电协议(PPA)的稳定性:尤其对于私营/IPP可再生能源项目,获得长期、条款公平且支付有保障的PPA,往往是项目融资能否落地的关键一步,实践中并非易事。一种倾向是优先关注有主权信用背书、国际金融组织深度参与或交易对手方信用良好的项目。

o 本地化要求与供应链的弹性:各国对设备、服务本地化采购比例的要求似乎有逐步提高的趋势,这对习惯集中采购模式的企业可能带来新的适应性要求。同时,关键设备或备件的跨境物流也可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或许需要更早地识别和考察潜在的本地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为供应链制定更具弹性的备选计划。

o 技术标准融合与运维能力建设: 项目中采用不同国际标准设备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对系统集成和长期运维无疑增加了复杂性。将运维技术有效转移给当地并培养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这过程中如何平衡好知识产权与当地实际吸收能力,需要细致考量。可以尝试在项目初期就与业主共同规划详细的运维方案和培训体系,探索建立本地化的技术服务力量或合作模式。

三、城镇化与水资源:中亚可持续发展的基建需求焦点

中亚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约束相互作用,对市政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效率与韧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值得关注的需求方向:

o 城市水务系统的短板补强:不少城市据反映存在供水管网漏损率偏高(有些数据甚至超过40%)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或处理标准有待提高等问题,对管网探测修复、水厂/污水厂新建扩建及提标改造的需求似乎较为普遍。
o 灌溉效率提升的紧迫性:鉴于农业用水在区域水资源消耗中占比极高,且水资源压力预期增大,各国政府普遍将灌溉系统现代化视为工作重点,例如土渠向防渗渠道或管道输水改造、老旧泵站节能更新、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以应对用水挑战。
o 综合性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伴随城市发展,对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理(如填埋场升级、探索垃圾焚烧发电)、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城市内涝应对(如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等综合环境治理项目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

实践中的考量与建议:

o 项目资金来源与支付节奏:市政与水利项目通常较依赖政府财政和国际援助/贷款,资金的实际到位节奏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对承包商自身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经验表明深入了解具体项目的资金来源确认情况和支付流程、在合同中争取更合理的支付节点、考虑风险缓释措施(如应收账款融资安排)等,都是值得重视的环节。

o 社会与环境因素的细致处理:此类项目往往涉及征地、水价、环境影响等敏感问题,与当地社区和各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获得并维系“社会许可”有时是一项不亚于工程本身的挑战。或可考虑建立更为专业的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机制,从项目早期就介入社会风险评估与管理。

o 着眼长远与适应未来:考虑气候变化等长期因素对水资源和城市系统的影响,可能需要选择更具韧性和前瞻性的技术方案(如再生水利用、适应性设计等)。业主方对运营成本和管理效率的关注也在增加。或许可以探索提供包含智能监测、智慧水务管理等元素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更好地体现项目的长期价值。

四、数字与产业支撑:特定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机遇

随着区域内数字化进程和特定产业(如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需求也随之浮现。

值得关注的工程建设需求:

o 通信网络物理设施建设:在推动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时,产生了大量通信基站塔杆的土建与安装工程(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偏远地区)、大规模光纤骨干网及城域网的线路敷设工程(可能涉及跨境、山区、沙漠等复杂环境),以及为5G等新技术部署所需的配套土建及供电设施改造升级需求。

o 数据中心基建工程:区域性和国家级数据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直接带动了对高标准、高安全性建筑主体(含土建、钢结构)的施工需求;其内部复杂的精密空调与制冷系统(MEP工程的重要部分)、不间断电源(UPS)、备用发电机组及专用变配电站等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集成,是承包商可以发挥专长的领域还包括相关的综合布线、安防、消防等弱电系统安装工程

o 现代农业配套设施工程:提升农业产业链效率,需要建设大量实体设施。这包括现代化大型仓库(特别是对气密性、保温、温湿度控制有特殊要求的冷库,对MEP和建筑技术要求高)、粮食筒仓群、农产品加工厂房(涉及工业建筑标准)的建造,以及改善产区与外界连接的田间道路、小型桥梁涵洞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实践中的考量与建议:

o 通信设施工程的特点:此类项目往往点多面广,尤其塔杆和线路工程可能深入偏远地区,对偏远站点的物资运输、后勤保障、施工队伍管理能力提出考验;长距离线性工程(如光缆敷设)则需妥善处理复杂的路由协调、征地或地役权问题建议依托在类似环境下(如电力线路、管道项目)积累的经验;加强对线性工程特有的项目管理能力;与所在国主要电信运营商或铁塔公司建立良好沟通。

o 数据中心工程的高标准要求:数据中心属关键基础设施,对施工质量、工期精确性、多专业接口协调(土建、电力、暖通、弱电等高度交叉)要求极高。其复杂的MEP系统是建设成败的关键。建议建立或合作培养熟悉数据中心特殊要求(如高电力密度散热、多重冗余备份、严格洁净度等)的专业MEP团队;实施高于一般工业项目的质量控制(QA/QC)体系;强化精细化项目管理能力,确保按时交付。

o 农业设施工程的功能性要求:仓库(特别是冷库)、加工厂房等需严格满足特定的工艺或存储要求(如食品级标准、特殊环境控制),这需要在设计理解、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上予以保证。同时,项目地点可能较为偏远,乡村地区的施工组织和物流也是挑战。建议加强对特定农业设施功能需求的理解(必要时引入外部专家),确保工程满足使用要求;提升在非城市区域的施工组织和资源调配能力;探索提供设计-采购-施工EPC)或交钥匙服务的可能性,整合设备安装接口。

结语:审慎前行,久久为功

总而言之,欧亚基建市场并非一片坦途,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智慧和长期投入的“精耕细作”。要在当前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开拓并稳健发展,我认为,除了把握具体项目机会,更需在市场开发策略上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深化本土化根基不仅是寻找合作伙伴,更要着力于构建稳定、互信的本地协作网络,包括与有实力的设计咨询机构、专业分包商及关键供应商建立长期联系;

第二,提升项目筛选的“穿透力”,在评估项目时,要更加穿透表面,严格审视其真实的资金到位保障、清晰的商业逻辑和相对可控的风险敞口,有时“小而美”的项目比“大而全”更具韧性

第三,强化风险应对的“工具箱”,面对潜在的政策、汇率、支付等风险,应持续优化合同条款设计、探索更有效的风险缓释工具(如保险、金融衍生品等),并建立更敏锐的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愿与各位同行持续交流,分享观察,共同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走得更稳、更远。

注:文中欧亚侧重中亚,部分视角也延伸到了周边大国和关键过境国

EDB:欧亚地区基础设施趋势塑造投资重点

https://eabr.org/en/press/news/infrastructure-trends-in-eurasia-shape-investment-priorities/